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英文書籍 | 平裝 | 2020| 248 頁 | 25×19 cm
出版社 Bloomsbury Academic
作者 Inge Daniels
國際標準書號 9781350065390
至2025-10-31T16:00:00.000+00:00截止 指定分類,桑格開學季・全館折扣慶
全店,消費滿3000元 免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【書籍簡介】
人們為何走進展覽空間?他們在其中尋求的是知識、啟發、還是情感連結?若觀眾被鼓勵自由移動、拍照,甚至以遊戲般的方式參與展覽,又將如何改變他們的觀展經驗?
在本書中,人類學者 Inge Daniels 探討展覽的既有形式與潛在可能,質疑傳統展覽所依循的規範與溝通模式。過往展覽常被視為單向傳遞知識的工具,策展人透過展品、標示與空間動線,主導觀眾的理解與路徑。然而,觀展動機實際上多元且複雜,觀眾的期待往往與策展者的意圖出現偏差。
本書根據對一項展覽實驗的深度民族誌研究,詳細記錄其策劃、執行與觀眾互動過程,同時追蹤部分「解放的物件」進入新環境後的再生與再詮釋歷程。透過此研究,Daniels 不僅揭示展覽作為文化實踐的社會層面,更提出展覽未來的可能性:從傳統知識傳遞機制,轉化為觀眾能主動參與、詮釋與創造意義的動態平台。
本書收錄超過175幅彩色圖像,輔以實例分析與理論反思,為人類學、博物館研究、攝影、設計與建築等領域提供嶄新視角。它不僅拓展了我們對展覽功能的理解,也為重新思考觀眾、物件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關鍵的理論資源與實踐參考。